为深化校企合作,拓宽学生视野,增强学生对IT行业和创新创业的认知,2025年7月8日,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系主任秦昳带领2024级全体学生前往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开展认识实习活动。本次实习活动包括参观绿盟科技、启迪之星孵化基地,了解软件行业工作环境,聆听行业专家报告,参与创新创业讲座,并与园区负责人进行校企合作座谈。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,激发创新思维,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
一、走进行业前沿 探秘绿盟科技
上午9时,师生一行抵达国家数字出版基地,首站来到国内领先的网络安全企业—绿盟科技。绿盟科技作为中国网络安全领域的标杆企业,专注于提供全方位网络安全解决方案,其技术实力和行业影响力备受认可。
在绿盟科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,同学们参观了企业展厅,深入了解网络安全行业的发展历程、核心技术及行业应用。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绿盟科技在云安全、大数据安全、人工智能安全等领域的前沿技术,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网络安全在金融、政务、能源等行业的重要作用。

在此次认识实习活动中,绿盟科技人力资源负责人以“巨人背后的专家”为主题,向同学们深入介绍了绿盟科技的企业定位、技术实力及人才培养体系。作为中国网络安全行业的领军企业,绿盟科技始终致力于“智慧安全3.0”战略,构建了从安全研究到安全运营的完整业务闭环,为政府、金融、能源、通信等关键行业提供全方位的安全防护能力。八大实验室+四大战队,构筑安全技术护城河。应届生培养:双通道成长体系,打造行业精英。在人才培养方面,绿盟科技为应届生设计了“工程精英”和“产研精英”双成长路径。工程精英成长之路:聚焦安全产品研发与项目实施,通过导师制、实战项目历练,培养具备工程化思维的安全工程师。产研精英成长之路:面向前沿技术研究,加入实验室或战队,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,成长为具备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。公司还推行“职业发展双通道”(技术通道+管理通道),员工可根据专长选择深耕技术或转向管理,实现多元化发展。
绿盟科技强调“实战驱动成长”,新员工将参与真实攻防演练、漏洞挖掘、安全服务等项目,快速积累行业经验。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:“我们期待更多热爱网络安全的年轻人加入,共同守护数字世界的安全。”

此次分享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绿盟科技的技术底蕴与人才理念,也为未来职业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。作为中国网络安全行业的标杆企业,绿盟科技展示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,更是一种"守护数字世界"的专业精神。通过"巨人背后的专家"这一企业定位,同学们认识到网络安全工作者的社会价值——他们虽不似互联网产品经理般直面用户,却在幕后构筑起数字经济的安全基石。这种专业使命感让许多同学重新思考职业选择的标准,不再仅以薪资或企业规模为唯一导向。
二、启迪创新思维 探访创业孵化平台
接下来,师生们来到启迪之星孵化基地。启迪之星作为国内知名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,已成功培育出众多高科技企业,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支持。
基地负责人向同学们介绍了孵化器的运营模式、创业扶持政策及成功孵化案例。他提到:“启迪之星不仅提供办公空间和资金支持,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一个资源对接、技术合作、市场拓展的生态体系,帮助初创企业快速成长。”
在创新创业讲座环节,基地负责人围绕“大学生如何参与创新创业”展开分享,结合自身经验,从创业机会识别、团队组建、商业模式设计等方面进行讲解,并鼓励同学们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创新实践,培养创业思维。

通过此次启迪之星孵化基地的参访与交流,同学们对创新创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感悟。许多同学表示,这次活动彻底打破了他们对创业的固有想象——"原来创业不只是有个好点子那么简单,更需要系统的资源支持和持续的创新能力。"在参观过程中,孵化基地内那些充满活力的初创企业让同学们深受触动,有同学感慨:"看到同龄人已经将自己的技术创意转化为实际产品,既羡慕又备受鼓舞。"

三、校企共话数字创新
秦昳主任一行与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负责人进行座谈,双方围绕数字内容创新、产学研协同育人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,共同探索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新模式。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负责人介绍了基地在数字出版、融媒体技术、IP孵化等领域的产业优势,我校教师代表重点分享了近年来学生在科技竞赛中的创新成果,提出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机制,将优秀作品转化为市场化产品或行业解决方案。双方一致认为,竞赛作品蕴含创新潜力,但需产业资源加持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,以真实行业需求为导向,推动"以赛促学、以产助研"的良性循环的重要性。此次座谈为我校创新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径,也为数字内容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。

此次认识实习活动为学生们搭建了接触行业前沿的宝贵平台。通过走访绿盟科技,同学们深入了解了网络安全领域的技术发展与职业路径;在启迪之星孵化基地,切身感受了创新创业的活力与挑战;校企合作座谈则为产学研协同育人探索了新方向。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视野,更激发了创新思维,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,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。